走,去安徽看畫一樣的鄉村!提及安徽,想必都會提黃山。黃山之美,引無數詩人、游客競折腰。安徽黃山天都峰云海風光。李金剛/攝1000多年前,詩仙李...
走,去安徽看畫一樣的鄉村!
提及安徽,想必都會提黃山。
黃山之美,引無數詩人、游客競折腰。
安徽黃山天都峰云海風光。李金剛/攝
1000多年前,“詩仙”李白說,我宿黃山碧溪月,聽之卻罷松間琴。“詩佛”王維言:“渭水自縈秦塞曲,黃山舊繞漢宮斜。”
400多年前,徐霞客登臨黃山后嘆曰:“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,登黃山天下無山,觀止矣!”
日出前夕,朝霞綺麗多彩。 李金剛 攝
如今,這座山,獲得世界文化遺產、世界自然遺產、世界地質公園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等眾多榮譽,且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溫泉、冬雪“五絕”景觀聞名于世。
世界文化遺產宏村,是中國畫里的鄉村。 張俊/攝
但在安徽,這個旅游資源豐富的中部省份,不僅有飲譽海內外的黃山、九華山、天柱山等為代表的山岳型名山勝景,還有以西遞、宏村古村落為代表的安徽南部田園風景,宛如世外桃源般的“小橋、流水、人家”這類“畫中村莊”轉角即可邂逅。
白墻灰瓦馬頭墻是皖南美景的“標配”。
除皖南之外,皖東、皖西、大別山等,小美鄉村也是隨處可見。讓你我緊隨小康步伐,圖看安徽的三個美麗鄉村。
小崗村:中國改革第一村畫新卷
安徽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,中國十大名村之一,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。
小崗村的創意農業,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。吳蘭/攝
1978年,這個村莊的18戶農民冒著生命危險,按下紅手印,首創農業“大包干”,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。
這是建于1973年的當年農家。吳蘭/攝
40多年前的村莊容貌難言,低矮的草房,泥巴的院墻,外面下大雨,家里下小雨。
美麗的小崗一景。吳蘭/攝
今天的小崗,良田成塊,樹林成行,村中美景身邊可見。
村中孩童騎車行在鄉村道路上。吳蘭/攝
阡陌交通,村民游客,暢行其間。
嚴金昌說:“還要干,不能懶,更好的日子在后頭。”吳蘭/攝
大包干帶頭人、77歲的嚴金昌說,當年“契約”一簽、手印一按,沒想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,不僅實現自家的吃穿不愁,還解決了中國數億百姓的吃飯問題。
當年敲著花鼓討飯,如今打著花鼓娛樂。吳蘭/攝
“吃不愁,穿不愁,戶戶住上小洋樓,家家都有私家車……”嚴金昌說,大家加油干,更好的日子在后頭。
大灣村:“小山窩”變身“山水畫廊”
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,地處大別山腹地,曾是當地最貧困的鄉村之一。
大灣村的村景。張俊/攝
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后,大灣村抓住新的歷史機遇,發揚革命老區自強不息、勇于奉獻精神,干部群眾齊心協力,擼起袖子加油干。
大灣村民宿外景。張俊/攝
如今,大灣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原來落后的“小山窩”變身成游客集聚的“山水畫廊”。
游客在大灣村游玩拍照。張俊/攝
走進大灣村,一縷縷炊煙從山前屋后升起,蜿蜒的小河穿過石拱橋和亭臺,白墻灰瓦的樓房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。
陳澤申老人講述大灣村變化。張俊/攝
71歲陳澤申對于大灣村的變化感觸很深。2015年,他家全年收入還不到3000元,如今,在當地茶廠工作的他,一個月就有近3000元收入。“村子里發展旅游,我們都搬遷到安置點的新房,不愁吃不愁穿,住房教育醫療都有保障。”
大灣村文創紀念品店。張俊/攝
近年來,大灣村抓住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和易地扶貧搬遷、水庫移民避險解困、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機遇,規劃建設了大灣等4個安置點。在安置點內,一座座精致的樓宇整齊排列,道路寬闊整潔,房間設施齊全,老人和孩子們在家門口納涼和嬉戲。
大灣村的村景。張俊/攝
“我們還將過去村民轉移安置后的房屋改造成民俗博物館和精品民宿,帶動了大灣的旅游產業發展。”大灣村有了人氣,許多村民也投身到餐館、住宿和紀念品銷售等服務中,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村民的收入。2019年底,大灣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36元。
童楊村:告別“臟亂差”打造“富春山居圖”
安徽省全椒縣二郎鎮童楊村,已告別昔日的“臟亂差”,行走村里,干凈整潔。
韓蘇原/攝
道路兩旁滿是綠色,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菜園子,可以種種花、種種當季的蔬菜。即使村民住上了搬了新房,播種也是農民們一輩子不能丟下的手藝。
韓蘇原/攝
村里設置的一面老物件墻,為在這里居住、勞動了一輩子的農民留下了寶貴的記憶。
韓蘇原/攝
村民三兩圍坐在一起嘮著家常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,村民人均純收入約12000元。
楊玉仙用水果招待客人。韓蘇原/攝
2020年初,童楊村民組被確定為人居環境整治試點,構建了“鎮黨委-村黨總支-黨員-群眾”聯動機制,對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細化分解,包保到組,力爭形成“有產業支撐、有文化內涵、有旅游品位、有鄉土特色”的風情村落。
佘茂林抱著孩子在村里散步。韓蘇原/攝
無論是大美黃山,還是小美鄉村,皖美安徽,歡迎你來打卡。
作者:吳蘭
原標題:安徽不僅大美黃山 還有這些畫一樣的小美鄉村